宣璠,在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等史料中都没有单独传记锦富优配,但很多史料却总是出现他的身影。分析他的经历非常有意思,宣璠曾是董卓的金牌打手,奏免杨彪、黄琬,杀了袁绍全家,最终却死于李傕、郭汜之手。
公元189年,何进听取袁绍的建议,召董卓、丁原等人入洛阳,以此胁迫何太后同意诛除宦官。结果何进被十常侍诛杀,袁绍又进入皇宫大肆屠戮宦官。张让等人裹挟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离开,正在这是董卓赶往北邙山,迎接少帝返回洛阳。
诱使吕布杀丁原,兼并并州军,同时收编何进、何苗的部曲,董卓凭借武力掌控了朝政。为了提升自己威望,董卓废刘辩,立刘协为帝。这个过程中袁绍与董卓发生冲突,袁绍挂印逃出洛阳。在这之前袁绍的官职是司隶校尉,袁绍逃走,董卓任命宣璠为司隶校尉。
东汉时期的司隶校尉权力极大,地位尊崇。朝会时和尚书令、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,当时有“三独坐”之称。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,故为百僚所畏惮。司隶校尉还负责监管京师七郡,称为司隶部,是十三州之一,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一把手。
司隶校尉,要权有权,要兵有兵,所以都是掌权者的心腹担任。何进主政锦富优配,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;曹操后来自己兼任司隶校尉。宣璠既然被董卓委以腹心之任,自然要当一条好狗:
奏免杨彪、黄琬《三国志·董二袁刘传》裴松之注引华峤《汉书》:卓欲迁都长安,召公卿以下大议。彪曰:\"西方自彪道径也,顾未知天下何如耳!\"议罢。卓敕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劾奏,因策免彪。
初平元年(190年)正月,袁绍、袁术、曹操等人起兵讨伐董卓,为避其锋芒,董卓谋划迁都长安,召公卿大臣商议。当时司徒杨彪、太尉黄琬等反对,宣璠受董卓之命以灾异为由,奏免杨彪、黄琬。
捕杀袁隗全家《后汉书·袁绍刘表列传》李贤注引《献帝春秋》:“太傅袁隗,太仆袁基,术之母兄,卓使司隶宣璠尽口收之,母及姊妹婴孩以上五十余人下狱死。
袁绍、袁术兄弟虽然逃出洛阳,但时任太傅的袁隗(袁绍叔父)还在洛阳。191年三月,董卓为报复袁绍、袁术,又命令宣璠收捕太傅袁隗、太仆袁基及其家属,袁家母亲及姐妹、婴孩以上五十余人下狱锦富优配,最终全部被杀害。
迁都长安后,由于宣璠屡次为董卓充当马前卒,于是升任光禄勋,九卿之一。初平二年(191年)二月,董卓指使朝廷让时为光禄勋的宣璠持节,拜董卓为太师,位在诸侯王之上。
身死业消
初平三年(192年)四月,王允、吕布等人成功诛杀了恶贯满盈的董卓,长安百姓普天同庆。董卓被杀后,不知为何王允没有追究处置宣璠。不久李傕、郭汜等人纠集西凉兵反攻长安,吕布逃走,王允被杀,李傕等人掌控朝政,宣璠转任廷尉。
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第九》:十一月庚午,李傕、郭汜等追乘舆,战于东涧,王师败绩,杀光禄勋邓泉、卫尉士孙瑞、廷尉宣播、大长秋苗祀、步兵校尉魏桀、侍中朱展、射声校尉沮俊。
兴平二年(195年)李傕、郭汜相争,当时宣璠为廷尉,与太尉杨彪、大司农朱儁、卫尉士孙瑞等人一同被郭汜劫持。同年,李傕、郭汜议和,献帝车驾东归。十一月李傕郭汜又追击汉献帝,大败王师,宣璠等人被杀死。
李傕、郭汜本是董卓麾下校尉,既然宣璠是董卓的心腹,那么李傕、郭汜和宣璠其实是同一阵营的。但诡异的是,宣璠最后死于李傕、郭汜之手,实在非常吊诡。不过由于史料缺失,真实情况已经很难考证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